最近身邊的親友都在趕流行,輪流感冒,症狀不外乎是流鼻水、打噴涕,比較嚴重的還會喉嚨癢痛加咳嗽。剛好星期日很難得地在附近早市看到新鮮金棗,記得金棗可改善喉嚨症狀,便買了一些回家做「蜜金棗」,想說就算沒療效,那補充一點維他命C也不錯。
[我的材料]
金棗540g、糖180g、麥芽90g (金棗:糖:麥芽=6:2:1)、水3大匙。
其實製作蜜金棗的方法很簡單,但中間有一道程序比較煩人,就是量取麥芽。
這次用的是台麥精純麥芽糖,也是隨便買的,比較值得注意的是,它的罐裝說明提到忌與竹筍同食,還有勿存放在冰箱,以免冰硬。
但是我沒放在冰箱就已經冰硬了,它的黏硬讓我去年做「蜜金棗」時搞得手忙腳亂的。
今年我學聰明了,先用鐵湯匙用力拉起一團麥芽,瞧!那麥芽多硬呀!手不用扶著麥芽就連湯匙這麼直挺挺的站著,這讓我聯想到桃園Homebox邊髒髒的水龍頭裝飾。
接著再邊拉邊轉動湯匙,讓麥芽糖纒繞在湯匙上。接著將麥芽糖放在糖上一起秤重,記得要扣除湯匙重量,如果分量還不夠,那就再取一隻湯匙重覆操作至麥芽糖秤到所需重量。切記麥芽糖一定要放在糖粒上,這樣比較不會沾黏到容器。
[我的製作記錄](主要參考Carol自在過生活)
1. 將金棗洗淨後擦乾。
2. 每顆金棗各畫4刀。
3. 先放入一半的糖、黏著麥芽糖的湯匙與金棗一同加熱,此時亦將3大匙水加入,邊加熱邊用木匙輕輕攪拌。
說實在我想不通為什麼要加水,如果要加水,那何必擦乾金棗呢?也許是防止鍋子在金棗流出汁前燒壞吧!利用熱氣邊煮邊將2支湯匙互挖,讓麥芽糖轉黏到金棗上。等麥芽糖差不多挖除時,再將湯匙泡入熱水中,這樣麥芽糖就不會黏TT的,會比較好清理。
4. 再倒入另一半的糖,邊加熱邊用木匙輕輕攪拌。
煮的過程會不停地冒泡,去年我呆呆地以為要像燉湯一樣把浮沫撈除(真是浪費),結果根本不用,只要再煮一會兒自然就會消泡。
5. 等金棗煮到表皮有點透明狀即可熄火放涼。
晶晶亮亮又黃澄澄的「蜜金棗」,看起來真適合農曆新年的氣氛。
順便裝一罐回去孝敬娘家父母。娘家父母總說他們什麼都不缺,只要我們好好照顧自己家庭即可,但如果有機會,我想他們應該仍會對我們的小小貼心感到開心吧!
[我的心得記錄]
有點難形容,真想直接拿一顆讓你親身體驗。
一咬下去,滲入金棗的糖漿會流出來,此時不但吃得到甜,還有金棗肉微微的酸跟苦,吃完口腔裡會留有淡淡金棗苦甘的味道,但並不會造成負擔。
熬煮完的濃縮湯汁可加入熱開水沖泡,喝起來就像桔茶;如果再加一點鹽,其實就很像泡「金皮油」,有點像楊桃汁的感覺,這也難怪啦!因為兩者原料其實差不多,只是「蜜金棗」少了鹽而己。
如果不怕酸的話,其實也可以直接生吃,但老闆有交待,要整顆直接咬,這樣金棗皮的甜才能中和金棗內裡的酸苦。
我發現傳統市場裡的金棗都是秤重賣,但可能是為了表示新鮮,金棗都會帶著枝葉,這樣無形中會增加重量。
在早市購買時,我不好意思直接將枝葉拔掉,只好直接挑枝葉比較少的金棗,老闆也還算貼心,自動幫我減少了「1元」;因為家人對「蜜金棗」的反應熱烈,所以當天下午我又跑去黃昏市場買金棗,老闆是男的,可能比較好說話,我就直接問老闆是否可以邊挑邊將枝葉拔掉,老闆同意了。
表面上看起來我好像沒有損失,但因為買回後沒有馬上處理,等到今天要煮時,發現有幾顆金棗竟然有點軟爛了,猜想可能是因為在拔取枝葉時造成傷口,只得將這幾顆金棗丟掉,有點得不償失的感覺。這次學到的經驗是:拔掉枝葉要小心,在靠近蒂頭時就要先將枝葉折斷,這樣才不會傷到金棗本身。